PG电子(中国定制)官方网站

Memory逻辑线梳理-PG电子官网
Memory逻辑线梳理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10-15
 DDR4 价格暴涨,本质是供给端大幅收缩、需求端刚性不减,再叠加市场恐慌情绪和行业结构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供给端的 “主动收缩”,这是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2025 年 1 月美光率先宣布 DDR4 即将 EOL(End of Life),随后三星等头部原厂也陆续跟进,且原厂在 最后采购期的供货量远低于预期,达成率仅为几分之一,直接切断了市场对长期供应的信心。更关键的是,原厂把产能优

  DDR4 价格暴涨,本质是供给端大幅收缩、需求端刚性不减,再叠加市场恐慌情绪和行业结构性调整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供给端的 “主动收缩”,这是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2025 年 1 月美光率先宣布 DDR4 即将 EOL(End of Life),随后三星等头部原厂也陆续跟进,且原厂在 最后采购期的供货量远低于预期,达成率仅为几分之一,直接切断了市场对长期供应的信心。更关键的是,原厂把产能优先转向了利润更高的 DDR5 和 HBM,毕竟 AI 热潮下,HBM 是高性能 AI 芯片的必需,DDR5 也更适配高端服务器需求,比如 SK 海力士就把 DDR4 产能从 30% 砍到 20%,三星计划年底停掉 8GB 和 16GB DDR4 模组,国内厂商也在向 LPDDR5X 倾斜。这种 产能迁移并非临时调整,而是行业技术迭代的明确方向,导致 DDR4 全球有效产能持续缩减。

  其次是需求端的刚性支撑,让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 DDR4 整体市场占比在下降,但特定领域的需求不仅没减少,反而因各种因素提前释放。北美互联网公司是早期扫货主力,他们的存储服务器多采用对算力要求较低的英特尔 Ice Lake 平台,DDR4 比 DDR5 机型成本低约 20%,出于性价比和规避供应风险的考虑,大量采购以保障未来 1-2 年的需求;国内市场更明显,阿里、腾讯受 AI 业务推动,AI 服务器需求同比增长 60%-70%,数据量激增带动存储需求,即便用 DDR4,绝对采购量也显著增长;信创服务器领域原本计划转向新平台,但 CPU 产能紧张,只能从 DDR5 退回 DDR4,额外增加了需求。除此之外,工控、网通、中低端手机等领域也依赖 DDR4, 比如价格低于 200 美元的智能手机仍用 LPDDR4X,机顶盒、工业物联网设备的年需求量维持在 1.2 亿 GB,这些成本敏感型市场的需求不会因技术迭代消失,反而因供应紧张开始囤货,进一步加剧了短缺。

  最后是市场情绪和行业传导的放大效应,让价格涨势更迅猛。起初市场以为 DDR4 库存充足,没太在意,但原厂 EOL、供货短缺的消息陆续传出后,恐慌情绪快速蔓延 ,不仅终端厂商怕断供,渠道商也开始控货惜售,金士顿一度暂停 DDR4 接单,华强北市场出现一货难求的情况,部分规格现货库存告急。这种买涨不买跌的心理,让需求被进一步提前透支,比如消费级 DDR4 合约价在 2025 年三季度飙涨 85%-90%,7 月甚至出现 DDR4 8GB 模组价格超过同容量 DDR5 的价格倒挂。更关键的是,原厂产能调整的时滞效应,从 DDR4 转向 DDR5 需要主芯片支持,手机、PC 厂商没法立刻完成切换,只能被动接受高价采购,而这种供需错配短期内无法缓解,导致价格涨势从二季度一直延续到下半年。

  简单来说,DDR4 的涨价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而是原厂砍产能、刚需没减少、市场怕断供三者叠加的结果,本质是行业从旧技术退场到新技术接棒过渡期的结构性供需失衡。

  就在昨天,OpenAI与韩国两大芯片巨头三星电子和SK海力士正式宣布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为OpenAI的星际之门AI数据中心项目提供存储芯片及其他解决方案。

  星际之门项目最初于2025年1月由美国政府宣布,是一个由OpenAI、软银和甲骨文等公司主导的大规模AI计算基础设施计划。该项目计划初期投资1000亿美元用于建设AI计算服务器,并在四年内将投资规模扩大至5000亿美元。我们之前也写过关于这个的分析,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公众号中搜一下之前的分析。

  OpenAI清楚地认识到,未来多模态AI系统(如视觉成像、视频分析等)对内存带宽和容量的需求将呈指数级增长,而三星和SK海力士作为全球存储芯片领域的领导者,合计占据全球约70%的DRAM市场份额和近80%的HBM市场份额,自然成为OpenAI理想的合作伙伴。

  OpenAI计划到2029年从三星和SK海力士采购每月高达90万片晶圆的DRAM产能,它相当于2025年末全球DRAM总产能的近一半。全球DRAM行业从2007年的100万片月产能增长到2025年末的190万片,用了整整18年时间。而OpenAI的单一项需求就要求在短短四年内实现接近这一增长幅度的产能扩张,一方面确实是AI对内存需求的爆炸性增长,但另一方面,星球中也有大佬指出来:29年最多扩产到3kk wpm,他占1/3除非meta google倒闭一家。

  奥特曼画了不少大饼,且看后面几年是会被打脸还是带领OpenAI真正的成为一家万亿市值的“hypescale company”。

  摩根大通认为,这一合作将推动存储芯片市场进入一个为期2-3年的“超级周期”,根据Yole的数据,HBM在未来几年,增速依然惊人。

  看群里对DRAM的讨论非常多,但对Nand的讨论相对较少,所以我们单独分析一下Nand。

  首先最核心的,是 AI 终于给 NAND 带来了刚需级的新需求。以前 NAND 的需求主要靠消费电子,比如手机、电脑的存储升级,但这些需求增长越来越平缓,甚至时不时因为消费疲软掉链子。但 AI 不一样,尤其是 AI 推理环节,现在大模型要落地到各种场景,比如智能客服、自动驾驶、图像识别,每天要处理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得快速存、快速取,对存储的要求特别高:既要容量大,又要速度快,还得支持 “随机 I/O 访问”(简单说就是不能像读小说一样按顺序找数据,得跳着读还不耽误事)。而QLC eSSD,正好能满足这些要求,成了 AI 应用的 “最优解”。更关键的是,这种需求不是短期脉冲,而是长期增长,预计到 2029 年,AI 相关的 NAND 市场能占到全球 NAND 市场的 34%,还能新增 290 单位的可服务市场,相当于给 NAND 行业开辟了一块新的增长点,这比靠消费电子挤牙膏式增长强多了。

  其次,行业供需关系也到了转折点,不再是以前那种产能过剩、价格内卷的惨状。从 2022 年开始,NAND 行业一直被库存过剩拖累,价格跌、企业赚不到钱,不少厂商都在缩减产能。但现在情况变了:一方面,AI 带来的新需求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老的存储产品 HDD要出问题了 。大摩预测 2026 年底到 2027 年初,HDD 会面临供应限制,到时候很多原本用 HDD 的场景,比如数据中心,就得转用更划算的 NL SSD。这种替代效应会进一步拉动 NAND 需求,2026 年 NL SSD 只要占到 5% 的市场份额,就能带动 8% 的 NAND 需求增长。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是 NAND 在 AI 产业链里的价值地位变了。以前大家觉得存储只是辅助,但现在 AI 基础设施里,大家一直都认为HBM是存储的核心,但现在DRAM和NAND也同样开始爆发,这个逻辑上一篇文章讲过。

  现在CSP们已经在和 NAND 供应商谈 2026 年的大额订单了,专门采购 AI 用的 NAND 和 NL SSD,这说明大客户已经明确认可了 NAND 的 AI 价值,愿意真金白银地投入。

  大摩还预测,超配海外这几家NAND大厂,2026 年的每股盈利,平均比市场一致预期高 26%。

  根据业内得到的一些数据和信息,来梳理几家国内Memory公司订单和业务,供大家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在核心业务层面,公司D明确将重心聚焦于企业级 SSD 领域,且规划到 2026 年实现订单与产能的双放量。从订单交付节奏来看,2025 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长 88%,业绩增长势头显著;结合订单推进情况,预计第三季度能实现扭亏,且该季度阿里、字节的订单将开始进入起量交付阶段,届时企业级收入占比会超过 30%;到了第四季度,交付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级收入占比有望提升至 40%。

  产能支撑方面,公司也做好了充分准备。截至 6 月底,公司D已实现每月 1.2 亿美元(约合 9 亿元)的企业级 SSD 产能;按照扩产计划,年底前产能将提升至每月 1.8 亿美元(约合 13.5 亿元);以此推算,2025 年全年企业级 SSD 产能可达 150 亿元,这一产能规模能够完全覆盖当前在手的所有订单需求,为后续交付提供坚实保障。

  从基本面最新变动来看,公司D近期与多家行业头部客户达成大额订单锁定,整体订单规模突破百亿,且交付节奏明确。其中,针对客户阿里,公司D原本已手握 30 亿独供订单(2025 年计划执行超 10 亿),此次又新增锁定 50 亿企业级 SSD 订单,这些新增订单将在未来 12 个月内完成交付,至此与阿里的合作订单总额已达 80 亿,而这些产品最终将用于下游 AI 服务器集群的搭建。

  在跟字节的合作方面,双方近期刚敲定未来 12 个月的存储模组锁单协议,订单金额达 40 亿,随着合作推进,第四季度将进入交付放量高峰,单季度交付额预计能突破 10 亿,这批存储模组主要适配 AI 推理侧的存储需求。

  在跟腾讯的合作方面,也取得关键进展,公司D已顺利通过腾讯服务器存储的初步认证,按照当前进度,第四季度有望拿到腾讯首批量级达 20 亿的订单。

  海外市场拓展同样值得关注,公司正与 AWS、谷歌联合推进 PCIe 5.0 SSD 的定制开发工作,预计 2025 年下半年启动相关验证流程,这一动作将为公司D打开全球市场的增量空间。

  在产品创新上,公司J有不少新动作。比如专为 AI 数据中心设计的 SOCAMM2 产品,已经正式发布,这款产品在带宽、功耗上有突破性的能效表现,能解决传统 RDIMM 的性能瓶颈和高温问题,参考美光同类产品要作为英伟达超级芯片可更换内存使用的消息,SOCAMM2 的应用潜力其实很大,不过目前这款产品还没形成收入,这一点需要留意。另外,公司在自研主控芯片上的进展也非常不错,截至 7 月底,全系列主控芯片累计部署量已超 8000 万颗,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这些主控芯片采用的是比主流产品更领先的头部 Foundry 工艺,搭配自研核心 IP 和固件算法,让存储产品在性能、功耗上都有明显优势,搭载自研主控的 UFS4.1 产品,顺序读写性能能达到 4350MB/s 和 4200MB/s,随机读写性能 630K IOPS 和 750K IOPS,比市场主流产品表现更好。目前公司已经推出了用于 eMMC、SD 卡、车规级 USB 产品的三款主控芯片,累计应用量超 3000 万颗,首批 UFS 自研主控也已流片成功,2025 年全年自研主控的应用规模预计会有明显放量,这无疑会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业务模式上,公司J的 技术合作制造模式很有特色,目前已经和闪迪达成合作,双方结合各自优势,面向移动及 IOT 市场推出定制化 UFS 产品及解决方案。这种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公司J能凭借主控、固件研发能力,打通上游晶圆原厂和下游大客户的链路,一方面降低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让核心技术持续创造价值。除了闪迪,公司还和传音、ZTE 等 Tier1 客户达成了 合作,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后续在更多大客户合作中推广的可能性很大。

  在嵌入式存储市场,公司J的 UFS4.1 产品已经获得闪迪及多家 Tier1 客户认可,导入进程正在加速。UFS4.1 是嵌入式存储的高端产品,主要用于各品牌高端旗舰机型,而目前市场正处于从 eMMC 向 UFS 快速过渡的阶段,市场空间集中且广阔。随着 TCM 模式的推进和自研主控的加持,公司J的 UFS 产品有望更大规模进入 Tier1 客户供应链,进一步巩固在嵌入式存储市场的领先地位,同时提升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另外,公司旗下 子品牌还在凭借本地化优势推进海外合作,搭建国际供应链平台,未来全球市场的增量空间也值得关注。

  二季度市场需求比较旺盛,国补、豁免期抢出口,再加上 DRAM 供需紧张,这几个因素会共同托底。各业务的毛利率表现不太一样:Nor 作为行业龙头,价格不会怎么调,年底毛利率能稳住;MCU 受大厂竞争、小玩家没完全退出影响,毛利率一直偏低,今年跟去年 35%-36% 的水平差不多,年底难有变化;DRAM 波动最明显,一季度毛利还是小个位数,四月涨到高个位数,五月直接突破 20%,全年拉平估计在 15%-20%。

  产品结构上,2024 年 DRAM 营收占比 15%,今年公司希望能提到 20%;存储业务整体占 70%,其中 Nor 占了 90% 以上。DRAM 里,去年 DDR3 和 DDR4 各占一半,今年 DDR4 涨价猛,公司重点推 DDR4 8GbPG电子平台 小 bit 颗粒,五月 DDR4 占比已经到 60%,其中 8Gb 又占一半,全年这个趋势会延续。DDR3 短期价格也在涨,不过 2Gb 毛利比 4Gb 好,两款产品全年价格都会慢慢升。产能方面,每月 DRAM 投片 1.3-1.4 万片,其中 DDR3 约 3000 片、DDR4 约 1 万片,二季度量价都涨,客户也从 TV 拓展到了工规和商业领域。LPDDR4 现在有 8Gb 的收入,明年会推低功耗的 LPDDR4X,先做 2Gb 和 4Gb,后年量产 1Gb,目标切入车规市场。

  工业领域是个重要增长点,公司在国产工业市场占 50% 份额,电表从 16Mb 升级到 64Mb,全年六七千万台的市场,有望拿一半以上订单。MCU 在工业端多点开花,工控二三季度是旺季,数字能源靠亚非拉需求和欧美去库存结束回暖,AI MCU 因为客户安全需求在海外有持续空间,安防领域五月后也恢复正常提货。加上海外巨头退出、长存不做,工业存储空出 40%-50% 的缺口,公司会优先保工规客户供应,同时适度涨价。至于大厂退出节奏,海外巨头从宣布退出到清完货要半年,去年底价格跌就是因为他们抛尾货;cx今年会慢慢停掉 DDR4,公司的 DDR4 8Gb 正好接这部分市场。

  公司计划赴港上市,主要是为了推进 AI 和全球化战略。AI 方面会加码 Nor 服务器容量、AI MCU、数字能源 AI 应用和定制化存储;全球化要建海外团队、开发东南亚封测厂,后续还可能收并购。定制化存储跟 HBM 不是一个路线,用 hybrid bonding 堆叠,主攻手机、PC、汽车等端侧市场,2025 年下半年能有小几亿收入,三年目标 10 亿,毛利率 30%,预计两年后能自负盈亏。

  模拟业务是新发力点,收购xx是第一步,之后会推 PMIC、消费级通用品,补高电压和控制类产品,三年目标七八亿收入、200 人团队,争取打平。xx整合得不错,业绩增量能参考之前公告的 6600-7800 万对赌目标。

  Nor 的新应用也值得关注,AI 眼镜方面,Meta 今年出货预计从去年不到 3KK 涨到 5-6KK,公司已经服务十多家客户;AIPC带动 BIOS 旁 Nor 从 256Mb/512Mb 升级到 1Gb,对收入贡献从高个位数提到 15%;服务器领域今年还突破了腾讯、阿里、字节的 CIT 项目,后续增长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