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定制)官方网站

国家重大改革试点合肥凭什么被选中?-PG电子官网
国家重大改革试点合肥凭什么被选中?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9-21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合肥都市圈等十个地方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合肥不仅是安徽省会,还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 和 “长江经济带” 双节点城市。  2020年合肥GDP破“万亿”,2024年达到13507.7亿元,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6座、长三角第四座“千万人口、万亿G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在合肥都市圈等十个地方启动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

  合肥不仅是安徽省会,还是中国综合实力第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以及“一带一路” 和 “长江经济带” 双节点城市。

  2020年合肥GDP破“万亿”,2024年达到13507.7亿元,2024年合肥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达1000.2万人,成为全国第16座、长三角第四座“千万人口、万亿GDP”的“双万城市”。

  2022年至2024年,合肥以53.7万人的累计增量位列全国城市首位,2024年合肥人口首位度(即省会人口占全省人口比重)升至16.34%,在安徽省内的人口“向心力”不断增强,十年间合肥的经济首位度(即省会GDP占全省GDP比重)也由24.85%升至26.68%。

  2025年上半年,合肥GDP增速高达6%,在长三角所有万亿级城市中排名第一;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54.7%,十年间年均增长17.1%。

  俗话说“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合肥通过精准的产业投资,一手扶持出了京东方、长鑫存储、蔚来汽车等千亿级产业巨头,并成功构建起“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4年2月《政府工作报告》更明确提出,推动战新产业融合集群发展,聚力打造“6+5+X”产业集群,“合肥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合肥智能造”跃迁,不断构筑起新的“产业地标”。

  2025年,合肥还将持续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三大国家级战新产业集群能级,力争新能源汽车、光伏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跻身新的国家级产业集群。

  具体一点,以未来将深刻影响城市发展和竞争格局的新能源汽车为例,合肥2020年产量仅有5.3万辆,2024年已经达到了137.6万辆,在地产量居全国城市首位,比亚迪、蔚来、大众等 6 家整车企业年产能超 200 万辆。

  产业链项目投资 1315 亿元,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产量分别增长 39%、50%,出口表现同样优秀,2024 年新能源汽车出口 348.4 亿元,增长 31.2%。

  2025年上半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5.7万辆,同比增长 7.6%。如今的合肥,在全国新能源市场已从“追光者”成长为“领跑者”。

  根据《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白皮书》,截至目前,合肥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475亿元,企业数量突破400家,从业人员达 3 万余人,形成以长鑫存储、晶合集成为核心的产业集群,覆盖了 IC 设计、半导体制造、封测、设备及材料等集成电路完整产业链环节,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集聚效应。

  在细分领域方面,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在多个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动态存储芯片和显示驱动芯片市场占有率已位居全球前列,成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的两大优势领域。

  长鑫存储 2024 年 DRAM 月产能达 20 万片晶圆,二期扩建预计 2024 年底完成,总产能将占全球 10%。其 LPDDR5 产品已通过小米、传音等主流手机厂商验证,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自主研发 LPDDR5 量产的企业;晶合集成2024 年营收增长 30%,显示驱动芯片市占率全球第一。

  2025年8月11日上午,全球首条搭载无精密金属掩模版技术的高世代AMOLED产线代AMOLED生产线项目在合肥市举行主厂房封顶仪式,总投资550亿元,是合肥新型显示产业有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

  自2008年牵手京东方以来,在双向奔赴中开启了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发展的序幕,依托京东方、维信诺、康宁、视涯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构建起上游装备、材料、驱动控制、背光模PG电子平台组、中游面板,下游终端配套的全产业链条,吸引了维信诺、京东方等190家上下游企业集聚,形成从材料、装备到终端应用的完整生态圈。

  2024年,合肥新型显示产业产值达1235.35亿元,同比增速21.5%,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基地以绝对实力和规模连续9年荣登榜单!

  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合肥的发展同样亮眼。2024年合肥人工智能总营收949.91亿元,智能算力超7100P,规模居全国前列;企业集聚方面,上下游企业1078家,包括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智象未来等;人才方面,从业者超4万人,高层次人才近2000人。

  而作为全国首批数据标注城市,合肥的数据标注总规模已达933.3TB,数据标注总产值累计达8.63亿元,已经初步形成了覆盖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

  当全球科技巨头争夺量子霸权时,合肥早在2021年就已建成全球首个星地量子通信网,实现跨越4600公里星地密钥分发。

  合肥还是国内首个向全球提供可用量子算力服务的城市,截至2024年,合肥高新区云飞路上聚集了超过30家量子企业,扎根在此的企业包括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科量子、云玺量子和国盛量子等。

  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墨子号”量子卫星、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九章”“祖冲之”系列量子计算机等都能看到量子合肥的硬实力。

  在理论之外,合肥在政务、金融、医疗、电力、燃气、应急、气象等领域已经实现了20多个和量子科技相关的场景应用。

  科技咨询机构ICV TA&K发布《2024年全球未来产业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合肥量子产业排名全球第2位,仅次于美国旧金山,在国内排名居于首位,合肥企业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入选全球量子企业前20强,占中国入选企业总数的75%。

  在新材料领域,越来越多的“合肥造”产品也正脱颖而出,聚乙烯醇纤维产销量稳居国内第一,“黄金膜”材料“聚酰亚胺薄膜”研发和生产能力跻身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2025年上半年,合肥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385.67亿元,同比增长15.5%,目前集聚企业超800家,其中规上企业172家,拥有皖维高新、国风新材料、乐凯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2025年9月,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与首届深空经济与产业发展大会相继在合肥召开,合肥成为全球深空领域的焦点。

  时间回到2022年,国家深空探测实验室正式落户合肥,随后中科星图、银河航天、国电高科等龙头企业相继落子,16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组成了覆盖火箭部件、卫星制造、地面终端、应用运营的完整生态圈。目前已有近6000名相关从业人员,产生百亿营收规模。

  同时,合肥还是中国六大低空经济试点城市之一,初步形成了涵盖整机、零部件、后市场、检验检测等完备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目前,合肥已开通12条低空物流航线架次。据公开数据显示,合肥已聚集近200家低空产业核心环节企业,2024年新签约21个项目,协议投资123亿元,年产值300亿元。

  预计到2027年将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带动长三角建成全球最大eVTOL应用示范区。

  2021年10月合肥成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正加速构建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集群,推动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物与智慧医疗深度融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合肥药谷科技产业园、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园、国家健康大数据产业园、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合肥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数十个大型产业园区。

  目前,合肥已集聚链上企业千余家,全产业链营收超千亿元,2025年1至5月,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新获药械批件155个,招引生物医药项目73个,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合肥拥有37个工业大类、200多个工业中类,是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积淀深厚。

  2025年上半年,合肥市生产总值6514.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0%,上半年,合肥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37个大类行业中有25个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67.6%。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0.8%和20.4%。

  上半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3.25亿元,同比增长4.8%;计算机及其配套产品、智能手机、可穿戴智能设备、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实现零售额33.01亿元、50.70亿元、3.70亿元和150.96亿元,同比增长146.0%、105.6%、52.0%和15.6%;新能源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41.82亿元,同比增长18.2%。

  上半年,合肥市进出口总额2051.72亿元,同比增长22.8%,较一季度加快6.0个百分点。进出口、出口增幅在长三角万亿GDP城市,连续6个月排名第一位。

  这些产业布局与集群优势,也为城市发展注入惊人活力:2024年全年新增经营主体31.5万户、总数达178.7万户,创历史新高。

  合肥市上市公司家数达95家,其中A股上市公司88家,位居全国城市第11位、省会城市第5位、中部城市第1位。

  88家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合计1.26万亿,排名全国第16;截至2025年6月,共有8家独角兽企业上榜全球榜单。

  此外,合肥已有、在建、预研的大科学装置达13个,这些大科学装置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科技“明星”,也吸引了众多全球顶尖人才。截至2024年3月,目前工作关系在安徽的院士共34人,有30人在合肥。

  所以,合肥都市圈入选国家要素改革试点,有多方面优势,如地处长三角与中部衔接带,助区域协调;科创实力突出,大科学装置与平台推动成果转化;数据要素产业基础好,有创新政策与实践;“亩均论英雄” 等改革经验成熟;试点方案覆盖全要素且重协同,契合国家需求,能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