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中国定制)官方网站

2024年中国为什么还要花28000亿元进口芯片?-PG电子官网
2024年中国为什么还要花28000亿元进口芯片?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5-02-22
 2025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量达到中国芯片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逐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还表明尽管面临外部压力和技术封锁,中国芯片产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中低端芯片领域,中国芯片凭借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赢得了大量海外市场份额。  尽管出口成绩亮眼,但中国芯片进口规模依然庞大。2024年,中国进口芯

  2025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公布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芯片出口量达到中国芯片出口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逐步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还表明尽管面临外部压力和技术封锁,中国芯片产业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在中低端芯片领域,中国芯片凭借成本低、效率高的优势,赢得了大量海外市场份额。

  尽管出口成绩亮眼,但中国芯片进口规模依然庞大。2024年,中国进口芯片数量达到5492亿块,同比增长14.51%,进口金额达到385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6%。这一数字背后,既折射出中国电子产业的庞大规模,也暴露出芯片产业链的深层矛盾——在国产替代进行了数年后,为何仍需进口“天量”芯片?

  从海关数据来看,中国台湾(36.2%)、韩国(21.7%)、马来西亚(5.8%)占据芯片进口来源前三,美国仅以3%的份额位列第七。这种表面分布掩盖了真实的技术权力结构:

  设计端垄断:高通、英伟达等美企掌握全球50%的芯片设计专利,但采用“轻资产模式”——设计图纸发往台积电代工,成品直接运往中国组装。一颗iPhone芯片的旅程(美国设计→台湾制造→郑州等工厂组装)正是典型案例。

  统计口径陷阱:美国企业2024年对华芯片出口额激增41.9%,但因制造环节外迁,这些芯片在海关统计中被计入台湾、马来西亚等地。若按技术所有权计算,美系芯片实际占比或超40%。

  这种“美国技术+亚洲制造”的模式,使得中国在支付3850亿美元进口费用的同时,仍需向美国企业支付巨额专利授权费,形成双重依赖。

  2024年芯片进出口单价差缩小至1.5元人民币(出口0.5美元/块 vs 进口0.7美元/块),但结构性问题依然尖锐:

  高端依赖症:在进口芯片中,处理器及控制器占比高达50%,存储芯片占比约25%。这些芯片主要涉及CPU、GPU、AI芯片等高性能计算芯片,以及DRAM内存和NAND闪存等存储芯片。目前在全球 GPU 市场中,英伟达和AMD两家公司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中国每年在GPU的进口上大约要花掉1500亿元。国产厂商如华为昇腾、海光、景嘉微、摩尔线程、壁仞科技、天数智芯、寒武纪等在GPU上也有布局和发展,但整体市场份额还比较小。

  中低端内卷:存储芯片由中国大陆厂商长江存储和合肥长鑫仅拥有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国产存储芯片虽然在2024年拿下近10%的NAND份额,但主要集中于32层-128层产品,与三星236层技术存在代际差距,而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三家企业高度垄断,合计市场份额超过80%。此外,我国出口芯片中68%为通信与消费类中低端芯片产品,平均利润率不足8%。

  值得关注的是,国内成熟制程(28nm以上)产能已占全球39%,在物联网、汽车芯片领域形成比较优势。

  囤货式进口:2024年14.6%的PG电子官网芯片进口增幅中,约5%源于企业应对美国制裁升级的预防性采购。

  迂回突围:长电科技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江波龙并购巴西Zilia等案例,显示中国企业正通过海外并购构建“去美国化”供应链。据了解,2024年国产芯片企业境外营收占比超50%的已达23家。

  区域化替代: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已有19家中国PCB制造商在东南亚设立了生产工厂,其中包括深南电路、沪士电子和东山精密等知名企业。此举被视为IT产业发展的重要风向标,标志着中国IT供应链的深刻变革。据业内专家预测,到2025年底,超过四分之一的中国PCB制造商将选择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作为新的生产基地,既规避制裁又降低成本。这种“马来西亚封测—越南组装—中国品牌”的新链条,使2024年中国对越南的芯片出口暴增。

  国产芯片崛起和开源生态破局:中国已经成为RISC-V架构芯片创新的热土。据悉,2023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超100亿颗,中国厂商贡献了其中的50亿颗,占比超过50%;海光、兆芯、飞腾、华为、龙芯、申威等国产CPU和麒麟软件、统信软件、中科方德、麒麟信安等国产操作系统打破wintel垄断,性能及好用易用性逐步提升。

  设备链攻坚:上海微电子28nm光刻机进入产线验证阶段,北方华创刻蚀机打入台积电成熟制程供应链,薄膜沉积设备覆盖90%国内晶PG电子官网圆厂。

  应用反哺:新能源汽车2024年消耗国产芯片占比达34%,比亚迪自研IGBT模块成本较进口产品低40%。

  但隐忧同样存在:全球半导体研发投入TOP 20中尚无中国企业,EUV光刻机等“卡脖子”环节仍待攻克......此外,国内新建的晶圆厂大多在成熟制程、低端芯片上内卷。如果在高端芯片上不能实现国产替代,那中国每年进口1.4万亿元处理器芯片的现状将很难改观。芯片国产替代,还有很漫长的一段路要走。

  5492亿块芯片的进口数据,既是全球化分工的现实投射,也是技术追赶的倒逼信号。

  短期看,通过“成熟制程规模化+高端领域重点突破”的双轨策略,中国有望在2027年将芯片自给率提升至70%。长期而言,唯有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同时在关键领域构建自主体系,才能打破“进口依赖—技术滞后”的循环。芯片博弈的本质,是一场关于全球化与自主化的辩证实践——既不能因国产替代而封闭,也不能因开放合作而失焦。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考验着中国芯片产业的战略定力与创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