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稀缺!国际巨头掀涨价潮,最高30%!筹码大幅集中的存储芯片概念股来了,仅9只
仿佛有人在按下加速键,2025年春天,半导体圈子里突然炸开了锅,芯片价格像被抽了一鞭子,蹦得比去年的比特币还欢,三月刚过,三星先动手,LPDDR5这种“高端货”直接调价30%,同行美光紧随其后,通知客户涨幅也要20%起步,NAND闪存也不甘寂寞,5%到10%的涨幅说来就来,市场上弥漫着一股“谁手里有货,谁说了算”的味道。
“这么涨下去,谁还敢下单”,有国内模组厂商负责人在微信群里吐槽,语气里带着点无奈又不服,确实,有人手里一堆合同,有人手里一堆芯片,角色瞬间对调,去年此时,大家还在商量怎么甩库存,2025年春天,风向彻底转了
时间倒推半年,2024年下半年,行业分析师们其实早有苗头,数据中心的采购量突然窜高,AI训练模型对内存和高带宽存储的需求呈指数级爆发,那些起初被当成“新瓶装老酒”的HBM芯片,开始成为市场新宠,连美光在四季度的财报会上都挺直了腰杆,宣布单季度营收113亿美元,甩了分析师一条街,谁还记得去年上半年他们还在拼命减产止损呢。
这波涨价,表面看是AI的锅,背后其实是供应链的重新洗牌,HBM内存不是普通人家能玩得起的,生产门槛高,良品率低,材料贵,连三星这样的老大哥都要掂量着投产,业内有句话,HBM的“溢价”不是虚的,是每一层堆叠、每一条通道的成本都写在账上的。
换个角度,中国这边也没闲着,长鑫、长江存储在2025年第一季度都突破了10亿美元营收大关,别看这数字跟三星、SK海力士们有距离,在全球存储领域,这已经是彻底刷存在感了,国内存储厂商拎出来比产线,比技术,比合作客户,谁也不再是配角。
“我们主控芯片今年在海外发货就要破8000万颗”,江波龙的技术总监在5月的一个小型交流会上自信地说,手里还攥着刚从巴西飞回来的一叠合同,去年刚收购的巴西SMART Modular,已经成了他们出海的桥头堡,这种“南美-中国-全球”的业务链路,是五年前谁也想不到的操作。
现场有投资人插线现在在哪些客户量产”,对方直接甩出一串Tier1名单,“正在验证,年内应该能上规模”,这类对线年春天的行业沙龙里屡见不鲜,大家都憋着一股劲,要在下一轮周期里多分一杯羹。
资本市场跟着起哄,2025年上半年,A股里大概有120家标榜“存储概念”,整体海外营收飙到2200亿元,没人会相信三年前这还是“国产替代”的故事,如今真金白银都进来了,连资本开支都水涨船高,2020年到2025年,资本开支翻了快一倍,单2025年上半年就花出去608亿元,账上钱不少,支出更多。
至于股价,数据宝的统计摆在那儿,年内有的公司涨幅不到10%,但资本开支却占了营收一半以上,股东户数还在下降,这说明什么,说明筹码越来越集中,散户在撤,机构在加仓,市场的方向变了,大家都在赌行业周期彻底反转。
采访一个证券研究员,他说:“现在这个阶段,存储芯片公司,谁能扛住价格波动,谁能搞定海外市场,谁就能活得更久”,话音未落,朋友圈一条行业快讯又刷屏了,阿里宣布三年内3800亿元砸进云和AI,腾讯也不甘示弱,资本开支要破千亿,科技巨头们的烧钱速度,已经超过不少人的想象力。
再看细节,东方中科的涨幅年内不到10%,但股东户数掉了25%,旗下的加速科技搞出了250MBps高速数字混合信号机,专攻市场上的EEPROM和嵌入式存储器,这类产品在“涨价潮”里反倒成了稀缺品,市场也在悄悄分化,谁能在边缘赛道里找到突破口,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波黑马。
精测电子的例子更典型,年内涨幅超25%,户数降幅20%,公司在互动平台上还特别强调了和长江存储、合肥长鑫的合作,这种“站队”动作,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特别受关注,大家都明白,谁能搭上国产龙头的顺风车,谁能在下一个周期活得更久。
光韵达的制造线则更接地气,他们号称中国第一条12英寸全自动集成电路生产线%,这种数字看起来平平无奇,背后却是实打实的工艺升级和产能扩张,别小看这些“脏数据”,它们才是行业线日,华为在全联接PG电子平台大会上又撒了一把大招,副董事长徐直军亲自站台,宣布未来三年要推动自研HBM芯片落地,Ascend 950PR首发时间定在2026年第一季度,行业内外都在猜,华为这步棋能不能直接切入高端内存市场,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
有记者悄悄问:“国内存储厂商现在的痛点是什么”,某公司技术负责人低声说:“不是没客户,是没产能,大家都在抢晶圆、抢人才、抢订单”,这种竞争的激烈程PG电子平台度,只有行业内人才懂,表面风平浪静,底下全是暗流。
另有一个点,2025年下半年,AI服务器出货量持续飙升,CFM闪存市场预测四季度NAND市场会迎来新一轮涨价,模组厂商们已经在悄悄备货,甚至有些小公司直接转型做高端定制,一边喊着“没货了”,一边用高价签下新订单,这种“无序繁荣”一度让人怀疑市场的真实需求。
行情越热,分化越快,年初还有公司跑输半导体指数,被市场冷落,如今连“二线选手”都在资本市场上找到了新定位,行业内部的圈子越来越小,筹码越来越集中,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现在下结论太早。
“你觉得这波涨价会持续到什么时候”,采访时总有人抛出这个问题,有人乐观,有人保守,没人敢拍胸脯保证,因为所有的供需数据和资本流向都在变,上一秒是赢家,下一秒就可能被反噬。
悬念还留在这里,芯片涨价潮到底会不会带来新一轮技术大爆发,还是只是泡沫前夜的狂欢,没人知道,所有人都在等下一次定价权的转移,也许就在一夜之间风云突变,这场存储芯片的高温游戏,远没有到终局。